格纳小说 > 历史军事 > 明末榆林小衙内 > 第32章 以战养战(1/3)
    在清末之前,当地还有条米脂河,又名南河、流金河。两岸土壤肥沃,适宜粟米生长,粟米汁如凝脂,米脂县因此得名。

    有无定河和明清之际米脂河的加持,让米脂县在封建农业社会,成为陕北的一块风水宝地。虽然地势复杂,但强盗一定要来霍霍。

    原籍米脂的神木参将艾万年,十多天前就奉命带兵协防。因为鞑子人马众多,来去如风,他只能躲在米脂县龟缩不出。

    此时担任延绥守备、万历末年武进士、小衙内的表舅贺人龙,也奉命救援米脂县。但他兵微马少,只能在鞑子外围骚扰游荡。

    小衙内带着尤世勇、杜老根、尤七八、虎大威、鞑子奴隶兵头头尤十四,一起趴在黄土茆上,用水晶磨制出来的单筒望远镜,看着下面的一大片盆地。

    “大约一千多匹马,分属16个马群。”

    “东南那匹桃花马、东北那匹铁青马……都是头马。”

    原鞑子奴隶兵头头,尤十四在介绍情况。只有他这个世代牧马人,才能快速分辨出来,不同马群和头马。当然,他的名字也是小衙内顺口编的。

    他们手里拿的单筒望远镜,是小衙内委托当时制作“僾逮”,即明朝眼镜铺,专门特制的,大约相当于现代的四倍镜,暂时只有五支,因为磨制比较耗费时间。

    下面的盆地约有七八千亩良田,翠绿的冬小麦麦苗长约十几厘米。因地势呈东西走向,能避开冬季西北地区严峻的西北风,又恰逢气候异常,这几天天气先冷后热。

    中午时气温稍高,西北地区长期干燥,水分蒸发很快,导致积雪快速消融。小麦苗有足够的水分,加上温度适宜长势喜人。

    其实这不是好兆头,现在只是11月初,一但再来场强低温,大部分冬小麦麦苗就会冻死,导致绝收。

    农民们就要想办法,在开春以后补种其他谷物,进而延长2~4个月的收获时间。在这期间,无数赤贫的农民,不得不去借高利贷,要么就是卖妻鬻子维持生计。

    明末小冰河天灾,不仅仅是极端气候,而是极端气候+反常变态气候的叠加,才导致当时的西北地区,粮食种植业的长期停摆,进而为农民起义军提供了大量兵源。

    现在,马儿正在贪婪的啃食